为什么谷歌、微软等美国顶尖企业会有那么多印度裔高管?

据统计硅谷三分之一的企业高管是印度人,谷歌十三位高管中五位是印度人,还都是安卓、chrome等这些核心业务。原来只知道印度人it很牛,但现在已经全面进…
关注者
10,589
被浏览
4,928,451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在硅谷生活10+年了,匿名站出来为三哥们说句公道话。先强调,这里比较的是留在美国、在大公司工作、能力素质至少在中上等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因为原题是围绕着 美国 顶尖企业高管

一、印度人的语言和文化更接近白人。这一点很多人都能想到,但是其重要性可能大部分人都无法体会,因为硅谷的中国人多是理工出身,不需要深入融入外族的文化。但是如果你“有幸”考到商学院法学院,就会发现刚从印度来的留学生可以很快渗透白人的圈子;虽然谈不上能完全融入,但是算得上是进出自如。而中国的留学生基本上是被排挤在外的。因此,印度人在很多非技术岗位上都远比中国人成功,比如sales/marketing/business development/product management等。不要小瞧这些非技术的岗位,虽然起薪比码农低,这些可是直接给公司挣钱的人,职场能见度比工程师可高得多。此外,技术人员很难量化对公司的贡献;码农很清楚自己项目的复杂性、技术难度,但是往往无法和公司的增长、盈利挂钩。而以上提到的非技术岗位就很容易量化贡献。sales/biz dev可以说谈下来几个客户;marketing/pm可以说增加了多少用户。因此,当一个公司度过增长期后,技术人员就会退出决策层,sales/marketing/business development/product management + finance的人就更容易进入决策层,印度人也因此更容易升职。

语言和文化,这是印度人得天独厚的优势,咱们只能羡慕。毕竟三哥的祖宗们受过殖民之辱。


二、印度人的职业规划更为明确。很多印度人很早就有进入管理层的愿景。他们会主动放弃一些加强技术能力的机会,而去争取加强管理决策能力的机会。而大部分中国人没有明确的进入管理层的计划。很多在管理层的中国人其实是佛系升职的;也就是在没有激烈竞争的坏境中,这些中国人因为业务能力最强,或者有管理天赋而被提拔的。更多的中国人则认为自己应该只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坚决不碰做不好的事情。而更多的印度人即便没有过硬的能力或天赋也渴望挤进管理层。他们会认为,正因为自己现在不具备沟通、管理、决策的能力,才更要培养这些能力。

其实这个现象也属于一种文化差距。老一代的移民,也就是80、90年代去硬件大厂的人都知道今天中国人和印度人的竞争当年在台湾人和南亚人之间就发生过。当时台湾人普遍技术能力强,但是没有管理欲望。南亚人(主要是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则完全相反。结果就是在美国读博、工作十几年的台湾工程师刚当上manager,而从南亚代工厂里调来的、说着更蹩脚的英文的菲律宾人却直接升director/VP了。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些清高的思维,把争名逐利视为低俗,所以也不想主动挤进管理层。可是在企业中,管理、决策是一种能力,和编程一样,是一种企业必需的、个人可以培养的能力。我们不花精力去培养这些能力,那么做管理、决策的就是别人。

具体到提升职场的软实力,以下是三个中国人不足于印度人的方面。

A、敢说。我们的文化非常重视不把话说满,对说话有水分更是接近零容忍。但是美国的文化是可以接受5-10%水分的。而印度人更是敢把水分提升到30-50%。印度人中的精英懂得如何调整水分去迎合别人,而中国人中的精英则坚持不把话说满。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非常看重谦虚和自我反省,但是完全不重视建立自信。我们的谦虚是由内而外的;而白人印度人的谦虚往往只停留在措辞上,他们骨子里是一直保持自信的。所以我们认为合理适度的谦虚,在白人看来是一种自我否定。而白人的逻辑也很简单:你都不相信你自己,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相比之下,喜欢夸夸其谈的印度人更和白人合拍。

@睡眠博士 在评论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容错率。相比中国,美国公司的容错率更高,也就是更偏向于记功不记过。所以我们不需要太重视说话的质量。要先敢说、能说,然后再慢慢提高质量。

B、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主张、有对策。在美国职场,有这样一个现象。中国人往往对事情分析得面面俱到,但是如果你问他下一步要怎么做,他就马上支支吾吾,说这方面信息还不完整啊,那方面还没考虑周到啊。而白人和印度人往往分析做得片面、肤浅,但是表现得很有主见,有很明确的对策。从文化上看,可以说中国人思考更谨慎,白人印度人更注重行动力。但是从能力上看,中国人就是善于分析而拙于决策。敢于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决定并且承担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场能力。这里送上老罗斯福的名言:

In any moment of decision,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the right thing, the next best thing is the wrong thing, and the worst thing you can do is nothing.

公司是靠解决一个个问题而发展壮大的,不是靠一个个严谨全面的分析。不能产生对策的分析是没有意义的。而错误的对策往往也可以产生价值。因为对策导致行动,行动产生回馈;在回馈中,错误的对策可以慢慢调整正确;只要问题最终被解决掉,没有人会追究最初的对策是不是正确。而中国人往往是没有九成把握就不说话、不表态的。所以在管理层看来,中国人就是做事靠谱,但是不能决策、不能带队。这时候我们的do nothing就是不如印度人的do the wrong thing。所以,无论何时,一定要有一个对策,随时要准备对老板说“我们下一步应该做xxx,因为yyy,面临的风险是zzz“。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吐槽评论区的一些观点(包括一些高票答案)。比如有人说美国大公司里印度人横行是因为能力强的中国人都回国了,或者可以选择回国所以不和印度人斗。先不管对错,这个观点能产生什么解决方案呢?这个观点只能引出一个结论——留在美国大公司的中国人就是不如印度人,所以印度人就应该做高管。那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在企业中,这种思维习惯就是坐而论道、毫无建树。

C、精简思维。中国科技高薪移民有一个看似优点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全面思考。论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人平均要高于白人印度人。但是,复杂全面的思维是需要精准的语言来支撑的。当我们的语言有着先天的不足,如果对方既听不懂你的表达也跟不上你的思路,他就更会认为你沟通能力不行,甚至会认为你思维混乱。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简化思维;精简地阐述一两个重点比严谨的长篇大论在职场上更受用。


三、印度人的生活干扰比中国人少很多。住在湾区的人都知道,东亚(中日韩)的饮食业占了全湾区的半壁江山。特别是2008年后,中国留学生陡增,各种菜系的中餐馆、奶茶店(还有按摩足疗理发美容)真如雨后春笋一般。现在还有人抱怨湾区玩的少,殊不知08年前吃一次羊肉串就像过年一样。反观印度人,到现在连像样的超市都没几个,反而常常能在中国、韩国超市看到他们;更没见人家变着花样地干餐饮。

表面上,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比印度人高,文化输出更成功。我的观察就是周末在外面胡吃海喝闲逛的中国人远远多于印度人(我主要在cupertino活动);不知道住在湾区的同胞们有没有同感。但是你出去吃一顿饭,再去网红奶茶店喝点东西聊聊天,一个下午就没了。相比之下,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就更简约高效。这看似是个玩笑,但是如果我们把每次下馆子、喝奶茶的时间拿来做些小而有效的正事,比如想想下次和老板1:1时怎么能婉转地邀功,或者下次和白人同事打招呼时怎么能讲个笑话,十年后混在管理层的中国人应该远比今天要多吧。

*************************************************

关于饮食这部分,应该是我表达得不够清楚,让一些人误会我在抨击中国的饮食文化。我就此做一些补充。首先,我在阐述事实,没有比较中印文化。印度不是没有深厚丰富的饮食文化,而是在湾区的印度人选择不在饮食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没有很多印度餐厅或超市。除了饮食之外,印度人穿着打扮也比中国朴素很多。比如在中印混居的居民区里,如果有美发店,九成概率是中国人开的;印度人则往往去最近最便宜的理发店。这是因为印度文化不重视外形吗?不是的。是大多数印度人放弃了这种享受。

*************************************************

最后总结一下,人家本来就不比我们傻,语言文化有先天优势,职业规划更明确,就是奔着管理层去的,也不在吃喝玩乐上浪费功夫,事业比我们成功不是必然的吗?


-----------------------------------------------------------------------------------------

2021-10-21更:

一、总结一下:

A、某些岗位更容易进入管理层。技术岗位在成熟公司往往不容易进入管理层。

B、要明确职场目标。如果进入管理层是你的目标,那就适当放弃技术能力,积极专攻管理方向。

B1、敢说。没有十足的把握也要在谈吐上表现出自信。

B2、敢拿出方案。局面没有确定性时,依然要能阐述一套对策。对策是否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展现决策能力。

B3、别想得太复杂。太复杂的想法往往很难表达。追求思想+表达的最佳化。

C、在美国的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比中国人更简朴。很多支持我以上观点的人也对这点提出质疑。但是我坚持这个观点;我认为生活方式反映出一个人对时间的观念,而对时间的观念会反映在工作上。


二、评论区里一些涉及到政治、历史等等的夸夸其谈,我会慢慢删掉。我这里只想讨论职场规矩和职业规划。我希望和我情投意合的人进入评论区后,能看到有助于职业发展的言论,而不是一堆莫名其妙的空谈。


三、我们看到的印度人的问题,比如眼高手低、胡说八道,白人也能看到吗?我想他们可以。我从来没和白人聊过中印之差别;毕竟白人也不会当着我的面夸印度人,而且两个族裔聚在一起聊第三个族裔在美国也是一个禁忌。但是我和白人聊过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和中国人走的比较近的白人其实能看出谁是北方人、谁是南方人。而我们中国人,也能感受到一些美国文化的内部差异,比如东岸和西岸之分,加州、纽约、德州之分,等等。如果我们对彼此文化的内部差异都有察觉,那么中印文化差别之大,白人岂会不知?那如果白人知道印度人不如中国人踏实,为什么还喜欢提拔印度人呢?请看第四点。


四、美国科技大公司从不缺千里马,就是缺伯乐,因为没有几个老板会花心思去挖掘员工的潜力。但是,如果一个员工毛遂自荐,很多老板都是愿意给机会的。一个印度人,明明是700里马,但是每天说自己有千里马的潜力。这时候老板不会认可或否定(因为老板自己也不知道),而是会给他一些机会去证明自己。考察之后双方都认清他只是匹700里马,但是在科技大厂的大文化之下,这个老板一定不会打击这个印度人的积极性,而是会给他一些constructive feedback,说明他和千里马的差距在哪里、如何缩小差距。在这种机制下,一来二去,这匹700里马会越来越接近千里马。相反,一匹中国的800里马会逢人就说自己不是千里马,那公司就不花心思栽培他,他就一辈子都是800里马。虽然中国800里马比印度700里马更有自知之明,更安分务实,但是能力得到提升的是印度700里马。美国大企业都会试图给所有员工提供公平公开的上升机会,印度人的“厚脸皮”让他们更容易抓住这些机会,中国人的谦退让我们更容易失去它们。


五、我想正面回复当下留言区里最常见的,同时也是一些高票答案的观点。以下是几个具代表性的回复。

去美国的理工男大多有避世想法,否则就在中国卷了,印度的那真是人精才出国。。。

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出去发展的大部分人都是不擅长或者不愿意去参与激烈竞争的,他们多数都很排斥内卷好吧,所以他们出去大部分都是想躺平的,所以你让他们去跟阿三们竞争,他们还嫌累呢;反之,留在国内才是不怕竞争的人

是啊,就2015年互联网大爆发的那阵子,好多都是一个ppt就敢去拉投资,牛都吹上天了,怎么可能是国人不想往管理层走,不会说话。

想进管理层或者当官的在国内有大把的机会,没有必要跑到国外去吧

中国人擅精营的都回国干融资了,谁屑于在那里讨饭

本质还是有管理能力的国人可以不用出国

在他们的框架下,中国人分两种。一种是留在海外,没有竞争愿望,甘心屈居于人,缺乏经商能力。另一种是中国人中的精英,他们选择了留在国内或者回国发展,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是这第二种人是在一个没有语言和文化劣势的环境中成功的。他们如果离开这个坏境,一定能比离开印度的印度人更成功吗?他们在美国一定能精准地掌握社会、企业文化,并且得到别的族裔的支持和认可吗?

所以这些回复只不过又一次证明了几乎没有中国人在多元族裔、多元文化的企业中比印度人更成功,因此也并没有回答原题。而我的回答正是想从几个方面讲述美国企业中常见的中外文化差异,以及中国人如何能调节自己对文化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融入美国企业。

一般情况下,此类回避核心问题、偷换概念的留言是不值得认真回应的。但是这个观点的背后有个误导性极强的假设,那就是文化兼容性不是一个重要的职场能力。这个观点的持有者认为只要你回国,在一个单一文化的环境下,不具备文化兼容性也可以成功。事实是这样吗?

假设你在腾讯微信部门工作了10年。这时候你想换个环境,同时还要保持现有的薪资水平,你有几个选择呢?首先,能支付你理想工资的公司估计只有国内外的科技巨头。如果你选择去国内的大厂,那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你将失去在社交这个行业积累10年的竞争优势,你对微信用户、产品、战略的理解所带来的价值一定会大打折扣。另一个选择是去FB。在那里,你会保留行业积累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但是你要学习新的社会、企业文化。哪条路对你的事业发展更好呢?

以上并不是一个假设,而是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时代中,一个职业规划绕不开的问题。大公司往往天然具备垄断性。如果你想离开一个具备垄断性的公司,就很难在同行业找到更好的机会。此时你必然要面对跨行业的阻力,或者出国、面对跨文化的阻力。如果你具备文化兼容这个能力,你就大大降低了所面临的阻力,就能争取到一个更好的机会。而机会遵从马太效应,好的机会将带来更好的机会。如果你有FB的offer,即便不去,也可以用它在国内争取一个更好的职位或薪资。而这个更高的起点,会帮你在下一次换工作时争取到更好的机会。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在国内就能忽略文化兼容性。顶级的公司和顶级的人才最终都必然要面向国际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