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留下的大部分都是与老百姓无关的事迹,而人们都要学习它呢?

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和宫廷生活,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各种以贵族为背景的世界名著,都与老百姓生活无关,而这些无疑是历史的主要部分,这样的历史真的有价值有意…
关注者
65
被浏览
23,500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现在你掌握了群众史观了。

你知道要关注历代百姓疾苦了。

你知道历史真正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推动了...

然后你知道要斗争才能有更好的世界...

然后你想干什么?

准备干什么?

能干什么?

能干成什么?

干了能改变什么?

干完能收获些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到你六、七、八、九十岁,你死的时候,那个世界会与今天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那个世界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前进多少?

应该承认的是,激荡的岁月,是生产力变局时期的区域技术落差带来的,刺激出来的。而非是群体意志本身喜欢变动。

我们这个时代,看震惊体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大事,明天就要剧变,但其实,一直都是这幅样子。在我们这个国度,可能到我们死恐怕也差不了太多。甚至即使变了,也差不了多少。

我们如果不进行深度内观,甚至不知道我们自己有多双标...

就像你年少轻狂时,满口天下苍生,最后当你听到自己孩子第一次啼哭的那一刻,你的爱和私心就已经交融在一起...你口中的苍生其实与你的道德感,实际上就已经背离。

但这确实人之常情。大多数人们无法察觉的自己的双标,甚至私心和欲望,其实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行的真正动力。

每一个人都过好自己,在不至于让社会得到最差解的框架内,为自己而与他人博弈,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负责。

有过无数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说了绝对正确的话。

但正确的,可能是废话。

就像如果时间倒推三千年,中国周朝人如果有一个特别明智得人说,资本主义终将实现。那时候人人都可以餐餐有肉,衣食无忧。那个社会没有世袭制,没有奴隶制,那么只要周朝的奴隶与平民只要一起团结起来铲除了世袭制,就可以提前实现资本主义。

然后周朝人如果相信他,那么一定会天下大乱。然后周朝的平民连平民都做不了,而是沦为戎狄贵族的奴隶。

为什么?废除世袭制,平等人权不重要吗?不是历史的前进方向吗?

重要,是前进的方向,但步子迈大了,没练过劈叉的直接就残了。

在那个蛮荒遍地,原始邦国和部落联盟林立,交通和通讯又不发达的社会里,血缘是最起码的互信纽带。在那种野蛮的时代,没有人能规定谁必须要遵守什么秩序。想要获取利益,谁都可以被直接杀死。只有绝大多数正常人类面对感情时的那种本能,让他无法对自己的孩子,父母下手。也为了不让自己喜欢的配偶伤心,克制住杀死配偶家人的掠夺冲动。如果自幼一起长大的兄弟手足感情比较好,手足间的情感也能克制杀戮冲动。因此,血缘是那个根本不可能有广泛存在的社会契约精神时,上古最重要的互信纽带。因为有了血缘,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弟被分封到其他土地上进行统治和管理,在交通落后时期,这些跨地域的地缘集团之间,也才能因为大贵族的血缘保持相互间的和平,然后形成更广大的政治联盟或者政治共同体,提高整体动员力,集中人力资源,去解决河流上下游,跨山区的贸易道路开辟修建等,能同时造福多地缘共同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共赢。

所以血缘,在今天工业社会不重要,不代表在原始社会和邦国社会不重要。你要跨,要产出血缘与世系纽带,结果就是你无法通过血缘建立起更大的政治联盟,然后被其他更强大的部落或联盟所屠村、屠城,沦为其他族群的奴隶。

百姓根本就没有能识字的,因为字只能写在木简上,石板上,刻在青铜器上,而获取这些材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果人人都去做这些,没有人种粮食,所有人一起饿死。因此必然会产生分工,多数人去种粮食,少数人掌握文化。掌握文化的,拥有了管理意识和能力,才能曾为被多数人供养的贵族,但他需要负责通过管理社会保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如果在这个阶段倡导平权,结果就是没有人愿意去做无法掌握文化这个核心价值的基础劳动,然后强行平权的结果,就是没有管理者,没有社会分工,然后回归原始社会。早期部落之所以被认为是平等,民主,大同的政治组织,是因为没有发达的分工,自然资源相比数量稀少的人类种群也远远要富足。后来之所以阶级分化,不平等让多数人感到不愉悦,却依然在发展,是因为没有阶级的动员力低下的部落,会被有阶级的邦国所屠杀,沦为奴隶,连生存权利都保障不了,遑论物质权利。

理想主义者,总是把方向当作方法,未来当作明天,终极目标当作下阶段。事实上,历史该经历的,一步也少不了。如果谁说可以简化历史步骤,让你,让所有人,立刻就地飞升。那么抱歉,这只是意识形态,是用来进行政治塑造的大众谎言。谎言可以是正确的废话,情感上情绪上很受用,实际上无用,甚至可能有反作用。因为脱离实际。

三千年前古人,即使不封建,也不会进入资本主义。同样,历史上多数人都要经历的血泪,就是历史不断的试错与牺牲,没法快进跳过。历史高光时刻其实很少,历史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堆试错和牺牲的基础上摸索出某个阶段暂时是对的方向。这才是唯物的历史。

但什么样的人喜欢诉说那种跳跃性,充满价值正确而毫无价值的历史观呢?

生活足够好,又看到了太多的不好。比如,大师辈出,文盲遍地的民国。很多文人的生活水平与1960年无异,而多数百姓与1860年甚至1760年无异。这种时代和社会可以滋生深刻,但深刻无用。春秋战国也差不多吧。

我并不是反对这种站在群体视角、宏观视角的叙事,只是如果只有这种视角,一个人也救不了。

为什么要读帝王将相?

第一,历史对帝王将相的描述篇幅达到了99%,你研究帝王将相,资料足够充分,至少可以研究明白帝王将相是怎么回事。而你研究老百姓相关的,匮乏的材料和证据下,你能不能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保证不研究偏,都不一定。

第二,帝王将相抛开阶层属性和职业身份,也是人。他们丰富的材料里记录更多的是他们的为人处世,你通过研究这个群体中优秀的和拙劣的个体,至少可以让自己得到一些反思和提升。你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做事决策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参考借鉴历史这个庞大的行为案例库。这就是“以人为镜”。但你研究普罗大众,材料少不说,以史为镜的宏大视角,跟你的职业与处事有有什么关系呢?李世民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因为他在治国,他的业务正好与这个挂钩,他需要这个宏观经验来提升业绩。普通人呢?民国的史学大师,知兴替存亡之道了,然后对民国那一塌糊涂的历史有所改变吗?当然,有一个人也喜欢读二十四史,他改变了,但他也是业务对口。

第三,即使能把与老百姓相关的历史掌握得清清楚楚,把天下苍生的命运摸得一清二楚,也知道该怎么少走弯路去改变,有勇气去做第一个吃螃蟹过敏而牺牲的出头鸟吗?

我最早接触历史,是因为我喜欢这些人物故事。

后来,是因为我喜欢分析人物。虽然我分析形势,说实话也没那么差,但除人物以外的信息分析,都只是帮助我理解人物的辅助作用。

但我也质疑过,我不去批判帝王将相,反而分析帝王将相得做人得失,不与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挂在一起,不去群众史观,不去宏大叙事,大历史将宏观规律,是不是格局有点小?

其实宏观的,我也能讲一些,讲得还凑合。但我还是想往人物本身,尤其是材料最丰富的帝王本人身上挖。

也是因为,我自己不是过得很好的那种。我要过得好,一定关注人人食肉糜还是人人吃野菜。但我就在吃野菜,我必须从历史中找出有助于自己吃肉的直接方法,而不是更关注那个把我从时间尺度上直接微缩简略的千万人吃菜还是吃肉的宏观大势。

前者可以帮助我,甚至救助我。后者,除了有站队的爽感,对个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跟饭都吃不饱的人,不谈下一顿饭怎么来,却谈天下格局,谈百年大道,谈群体情谊,基本上属于耍流氓行为。

我非常相信,一个把“震惊体”新闻和世界形势分析看一辈子的人,救不了哪怕一个人,甚至救不了自己。事实上这类时刻把关注精力都放在宏观上的人,根本坚持不了学到老。他们往往20岁以前在一端感动,20岁以后又像发现被骗一样到另一端愤怒,直到他们26岁以后,前额叶皮质发育完全,情绪化的本能逐渐消退,就开始除了自己的小日子外什么都不理会...到了也不明白,汲取信息的意义是什么。

而如果我通过分析人物案例,能够稍稍改变一些恰好被不自察的观念困住的读者朋友,让他们能活得哪怕稍微通透一点点,或者一点一点通透,让他们在遇到相似的情形时,心里更有底更有数,不说是救人,起码是助人。至少这样的写作是件乐事。只不过,心力有点不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穷不迷势,达不迷术。

我现在笃信一点的是,我能救得只有我自己,我能帮的,至多也就是给同好之人省点精力,让他们直接看看同样关心的一道题,我解出的答案是什么样的。

编辑于 2023-07-22 14:18・IP 属地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