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那些年我们是怎么过夏天的?

关注者
1,080
被浏览
516,601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我们可以先看看前辈笔下的描写,再看看照片。

文学作品里,夏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的描写。

(祥子)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
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光这一句“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就能感受到北方夏日的那种热。

还有这段: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的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
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
走了会儿,脚心跟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从口腔到胃里,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
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写的特别生动,过去的北京城没有那么多绿化,所以一出屋子“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

“走了会儿,脚心跟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这句就更生动了。

当年去军训,36度下站军姿,1个小时后就感觉脚下是这样的,走路踩着一团的泥巴一样。

后面“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更是空肚子喝多了水的真实写照。

相比北方的暴晒,南方的湿热也很难熬。

老百姓更多的是到户外,因为有点风。

每家都把竹子做的凉床抬出来。

村里门口一般都有树,象征风调雨顺,不让砍的。

全村都会围在附近。

屋子里一点风没有闷热。

有小二楼的就上楼顶,晚上支个蚊帐睡星空下。

家里有井的,一定会冰个西瓜。

井水夏天最多也就十来度,因为地底隔热,西瓜能感觉很冰凉。

没井的一般南方都有这种榕树旁边川流的洗衣、洗菜池,上游靠近泉眼养着鱼,中段洗菜。

里面可以放上西瓜、桃子(用篓子)。山泉水也是凉的。

没井也没池子怎么办?泡缸里。北方干燥,冬天防火家里一般都有水缸。

吃饭一般都不在屋子里,太热。端着碗,找有风的地方坐着吃。

另一个是那时候夏天电不够,时长白天拉闸限电,屋里黑漆的没法吃饭。

小孩子怕中暑,一般家里都有这种大澡盆。让孩子盆里洗澡。

泡水降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人会在水里加上十滴水、花露水,去暑防蚊。出来再涂痱子粉

卖冷饮的不是放在冰柜里。

而是这种大条冰上,每个瓶子会因为热量形成一个凹槽。

那时候能弄来这种块冰的,多少都认识一些国营厂的渠道,属于有能耐的人。

没渠道弄不来冰的呢?就找个脸盆泡里面,汽水2毛钱左右一瓶。

各地都有不同的地方品牌,北冰洋、冰峰,二厂,等等。不知道你们那边叫啥。

西瓜是最便宜的消暑水果,可以按瓣买,别管男女都蹲在路边吃。

顺便说下,这个绿色垃圾桶也是时代象征,小时候都是这样的铁皮垃圾桶。

冰棍一般是木头箱子,推车的、坐商的都有,外面是一张纸包着,经常冻在一起要用舌头舔化了才能弄下来。价格从一两毛涨到五毛,后来见不到了。

口味一般就三种:绿豆、红豆、奶油。木头箱子上面要盖一层棉被,小时候不理解,觉得不是盖被子更热么?但保温极好,还有从家拿着冰桶过去一次卖好几根带回去放冰箱的。

需要劳动的爷们儿则一样顶着暴晒干活。

这是当年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运货三轮车,北京话俗称“板儿爷”。现在三轮可上不了长安街了。

“板”是因为三轮车又叫平板车,“爷”是笑谈。

当时的绿皮车夏天最难熬,里面各种味道混杂。

月台上各种卖熟食、冷饮的,打开窗户直接买。烧鸡送到手边。

当时这种小背心、小裤衩属于男性正常穿着,今天穿成这样去高铁站说不定被小姑娘当流氓。

车里有拿杆秤卖小吃、水果的。这是正经的列车员。

有钱的人去餐车,别看折叠凳,可以点菜、喝啤酒。桌上好友好看的文竹。

这张照片是国外杂志修复的。色调修的很棒。

从穿着能看出来,饭菜的价格没有那么离谱,各种职业的人都能吃得起。

海边、江边、湖边,都是游泳的。

那时候的挂历上面,经常就放这么几个泳装的大美女。

城市里则是各种机关、单位、学校的游泳池爆满。

门票极便宜,大学、中学的一般是一两毛,和吃根冰棍差不多,能游两三个小时一场。

上年纪的出汗少,但夏天喜欢喝茶。

南方一般是茶舍,一个屋子里,每人端一杯茶,喝一下午聊一下午。

苏杭这样的地方还有茶园,露天的座位,可以自带茶杯,只买一壶热水。

而且是上午过来喝,饮个水饱就中午带着鸟笼子回家去了,下午是要打牌的。

北方没那么讲究,一般是大碗茶,路边摆着,写俩字“茶水”几分钱一碗。

所谓大碗茶,一般是用的茉莉花茶,很解渴。

北京这种地方最口味混杂。茶舍(园)、冷饮、大碗茶都有,争相斗艳的随便你选。

要是花多点钱,还有街边咖啡,几毛钱冲一杯的速溶。

那时候,北京大叔最爱的泡花茶杯子,就是雀巢咖啡的罐子和伴侣的玻璃杯。

总体来说,小时候的夏天和现在也没啥大区别。

最大的不同在,当时屋里没风比外面还热,城市里面汽车少没有热岛效应

人们更愿意走出屋子,在路边纳凉,吃饭,躲避暑气。而现在人们反而都在屋里,吹空调。

您要是喜欢这种80年代回忆风格的图文答案,不妨看看下面这篇: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编辑于 2023-07-12 23:34・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