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作词的《送别》究竟好在哪?感觉只是常用意象的堆砌?

也没有《枫桥夜泊》堆砌得巧妙。
关注者
939
被浏览
1,796,767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我记得是朴树说过吧:这辈子只要能写出一首像《送别》这样的歌,死了都行。

许嵩对这首歌,也是爱不释手。

我们其实不需要讲这首词的背景故事,那样说得好像只有知道这个故事,才能体会到词的妙处一样。

直接先说意象的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古道,芳草,杨柳,都是送别的意象。(当时李叔同其实并没有真的在长亭古道边,实际是在自己的家门口,因此这些意象都是虚拟的,其实写实当然更好,但是文学创作上,篇幅有限,必须要用合理的意象组合来表达情绪和氛围

很多学诗的人就记得词藻堆砌,意象堆砌,却不知道,堆砌和搭建是两回事。有的人堆几百字堆不出个意境,有的人,比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你说不堆砌吧,人家全是意象,说堆砌吧,你确定这能叫堆砌?相当于都拿砖头搭墙,你就搭了一面墙,人家搭了一个艺术品。再精确点比喻,一个是堆积无意义的物质,一个是通过搭配创造了生命。

所以描述这上半阙,就像是作画的人先勾了轮廓,涂了底色,奠定好基调和格局。

咱们要是用不带任何虚拟意象的实写来描述,那歌词可能是这样:

小院外,胡同边。咫尺隔人间。

雪花才落时方寒。离人行路难。

你看,味道全变了。

再看下阕: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半阙除了浊酒和别梦,就不是意象堆砌的事了,是实写——不是写景,是写情状。

天涯地角,知交零落。

李叔同创作的时候,天没黑,没到睡觉的时候,但是丝毫不耽误他想到用今宵别梦寒来描述自己的心境。

所以如果你觉得这词只是意象堆砌,很可能第二段,你记得不熟。

但有一点,题主的感受没有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人现在光看这个词(不听曲),是无感的,因为他描述的是《送别》的时代版本,而且是那个年代的通用版。

所谓通用版,就是但凡是个送别都能用,但又缺乏具象的描绘,古人有比这写得更好的,既能通用,还带具象。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仔细看这句,其实和李叔同的第二段非常像)

李叔同功力或许达不到王维这个段位,所以他的原词后面还有一段: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这段是实景描写,当时故人对他说,家道中落,要去远方奋斗,汽笛催促中,李叔同想起方才他在门外徘徊犹豫,不肯叫门的样子。

如果能看到这段,那题主大概率反而能想到李叔同当时的状态,不至于完全无感。

但歌词改编,基本都把这段去掉了,我觉得很应该,因为前面两段,用在《送别》的主题上,意已尽矣,完成度高,又不带任何故事背景,让整首歌可以用在许多的场合里。

实际上,古代有一首曲子《阳关三叠》,据说最早的版本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可以理解为唐朝版《送别》,前两句如同第一段,是单纯的意象铺垫,到三四句发力。

朝雨、客舍、柳色、酒,甚至阳关,无一不是常见意象,但你绝不可能说:王维这首诗,就是常见意象的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