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为什么还没有彻底废止?

相关问题: 公历出现之前,世界各地都在使用什么历法? 原题主的描述 [图片]
关注者
1,251
被浏览
1,078,178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历法,是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见证。

农历其实很准,先纠正题主的一个说法。我想题主所说的误差,应该是说农历的一年和公历的一年,有十几二十天的差别吧?

那么公历的一年,到底是什么呢?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制定的太阳历,太阳历的一年,近似等于一个回归年,也就是太阳视面中心点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间隔。通俗地说,每隔一个回归年,在地球上看,太阳就会回到最初的起点,完成一个轮回。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回归年的长度并不固定,每年的长短总有几分钟的变化,方便起见,现行的公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采用4年1闰,同时在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增设闰日的方式,提高历法的准确性。尽管做了如下调整,大约每3300年,公历还是会和回归年产生一天的误差。

(具体讨论,参见这篇帖子)

以回归年为标准,最准确的通行历法是哪一种呢?

是伊朗历。

伊朗先民崇拜太阳,自古以来就使用太阳历,并以春分日为一年的起点,也就是伊朗新年:诺鲁孜节。现行的伊朗回历,规则制定于1925年,1年长度约为365.2422天,是目前通行的太阳历中最准确的一种。为了使每年的新年精确地开始于春分点,伊朗回历每年都要根据天文观测,进行繁复的修正。

所以农历,到底属于哪种历法呢?

又要纠正一个错误说法,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种阴阳历!所谓阴历,就是以月相变化的朔望月周期制定的历法,阴历一年,与阳历相差约11天,日积月累,四季错乱。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了使农业周期符合历法,人们在阴历基础上,通过加入闰月的形式,使一年长度接近一个回归年,这种既符合月相变化,又不会导致四季错乱的历法,就称为阴阳历。古巴比伦、古希腊、印度和犹太人的传统历法都属于阴阳历,而在各种阴阳历中,中国的农历差不多是最复杂,也最准确的一种。

至迟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阴阳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农历。从甲骨文中,我们得知,商人将一年划分为12月,闰年13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已经和今天的农历很接近了。

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土圭,用来观测日影,确定冬至和夏至。当时的农历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人们采用19年7闰的调整周期,折算下来,一年平均约为365.05天,这要比古希腊的默冬周期早了一百多年。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知道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存在,到了秦汉时期,又逐渐确定了其他节气,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节气

汉武帝时期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太初历,是中国最早根据实际观测而制定的历法,也是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太初历囊括了二十四节气、五星、交食周期、闰法、朔晦等,已经具备了后世历法的各项主要内容。太初历沿用了19年7闰的置闰法,以365.25天为回归年长度,以29又43/81(29.530864)天为朔望月周期,已经和今日的观测数据非常接近。之后由刘歆编制的三统历,进一步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运行周期,成为后世历法的规范。

在三统历中,为了便于推算日、月和五星的运动,刘歆设置了一个理想起点(历元)作为运算基准,从历元往上推,得出一个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时刻,这个时刻就称为上元。刘歆将这一23639040年的大周期称为太极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称积年,通称上元积年。

汉代之后,随着计算手段和观测方式的进步,历法精确度也不断提高。南宋时期杨忠辅的统天历已经以365.2425天为回归年长度,和今日通行的公历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早了三百多年),统天历还废除了繁杂的上元积年计算,提出了回归年长度有变化的说法,不过这些改革,直到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才得以实施。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则是民国时期制定的紫金历,目前由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测算发布。

为了使历法符合月相,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农历的规则非常复杂,每一年,每个季度的长度都不相等,需要根据天文观测数据进行调整,这也是中国古代钦天监最重要的职责之一。由于朝代和历法的更替,推算中国古代农历对应的确切日期,并不容易。因此农历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准,而是太繁琐。

农历很复杂,古人不是没有想过改革。

北宋科学家沈括有感于当时历法的繁冗、不规则,于是以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为基准,提出了十二气历。十二气历是种太阳历,以立春为岁首,不设闰月,不以朔望月周期划分月,而是按照节气,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通过改变大小月数量的方式,使一年长度符合回归年长度。十二气历每个月的月头和月中正好对应二十四节气,既方便,又适合指导农业生产。这种充满创新意识的历史,由于违背了古人数千年来的习惯,因此当时并未被推广实行。

不过沈括的思想得到了后人的垂青。太平天国时期,南王冯云山受十二气历启发,设计了天历。天历以节气为基准,1年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共366天。天历的月份根据节气制定,不计朔望,不分吉凶,不设闰月和闰日,为了调整1年的长度,每40年设置一“斡”,除了“斡”年以外,其他年份的日数、月数,季数都很整齐,非常容易记忆和统计。尽管天历有着不少值得称道之处,不过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这种历法实行不到20年,就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现行的公历,也有很多缺点。

如今被普遍使用的公历,可以追溯至罗马时期的儒略历,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组织学者对儒略历进行改革,形成了今天使用的公历。

公历的长度大致符合回归年长度,但细究起来,也有不少问题。比如日期并不能和月相对应,月份的长度从28到31天,长长短短,没什么规律(罗马皇帝的虚荣),月份的长度不能和星期匹配,每年都必须使用新日历。为了简化格列高利历,就有人提出了13月历。

1849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在前人基础上提出13个月的历法,用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的名字命名了日期。1902年,美国人Moses B. Cotsworth完善了13月历的规则,称之为国际固定历(International Fixed Calendar)。13月历每月28天,正好4星期,年底额外增加1个不属于任何星期的假日,称“年日”,逢闰年则在6到7月之间再加1日。13月历每年和每月都从星期天开始,每月到星期六结束,因此只需1张日历,便可表示所有年份的日期。逢闰年,则在6-7月之间插入1个闰日,以使年份长度符合回归年。

13月历规则简单,日期规整,方便安排打工人的作息时间,因此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欢迎,包括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他曾长期在柯达公司推行这种历法,并试图推动其成为国际通行的历法。但由于月份数量(13)、空日和违背习惯等原因,未获成功。

所以为什么没有被废止?

因为改变习惯,真的很难……

来一个洒红节小姐姐

世界各地绝大多数传统节日和庆典,都来自历法。中国人的春节,伊朗人的诺鲁孜节、犹太人的逾越节、埃及人的闻风节、印度人的洒红节、基督徒的圣诞节、穆斯林的开斋节、阿兹特克人的新火周期……追根溯源,这些节日都和传统历法的重要日期相关,早已成为每个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古文中的日期,古诗中的意象,生活中的习俗,这些都和农历密不可分,是我们民族文化和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符号。试想如果元宵佳节,中秋之夜见不到满月,那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该如何追寻?脱离了历法,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就无法溯源,节日就会成为无根之树,徒有其表,失去意义。

关于历法,详细的介绍参见这篇回答——

虽然点赞不多,但是写的时候查了很多资料,能够把它整理出来,就已经很有成就感了。

补充材料之纪年方式——

补充材料之节日——

相关回答——

关于星座:

中国的星座与西方的星座有什么联系?

十二星座是什么样的?

关于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是本初子午线,而南北半球的界线却是赤道?

关于老地图:

ag獭:地图进化史——从巴比伦到大清国的老地图们

关于东方与西方:

有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结果?

关于玛雅历法、天文学与同时代中国、伊斯兰、印度的对比:

在公元7~9世纪,玛雅的天文学是那个时期最先进的吗?中国呢?